清研智观 科技创新激发文旅新动能
2024-05-29 酒店系列
-
智慧旅游,也称智能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回顾2023年工作,提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并明确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代表、委员表示,过去一年,旅游发展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奋进实干,不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爱雪说,“旅游业要逐渐摆脱传统发展方式,以开拓眼光和创新精神,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比如,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要强化科技应用,形成新业态。”
“春节假期,我到温州泰顺氡温泉旅游休闲过年,明显感受到各地旅游业态特色鲜明,文旅融合更加深入。”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说,“去年以来,淄博、哈尔滨等‘网红城市’持续上新,折射出居高不下的旅游消费热度。各地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本土特色,打造旅游新业态、新玩法,提升服务质量,用热情承接热度、将流量转化为存量、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认为,“促进文娱旅游消费增长要以‘科技+’为手段,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打破传统景点景区的局限,将特色美食、美丽传说、感人故事等作为吸引物。同时,要注重对接国家重大文化战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供应链,优化产业链。”
“报告中一串串数字饱含温度,是过去一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我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足了。”走出会场,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韩谦就促进河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一是加强资源整合,针对旅游资源分散、聚合力不强问题,依托长城、大运河等特色资源,促进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影响力较强的旅游目的地。二是推动业态融合,大力发展‘旅游+’‘+旅游’多元业态,丰富旅游场景。三是注重科技赋能,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中国旅游报)
“三八”国际妇女节临近,记者采访了3位酒店总经理,他们分享了拿得出手的“她产品”和“她服务”。
杭州滨江Pagoda君亭设计酒店有专门的女性楼层,酒店准备了全身镜、化妆台,以及面膜、旅行卸妆组合、香氛卡等。“现在,热爱运动的女性越来越多,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健身房,于是我们准备了瑜伽垫,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女性客人可以在房间里运动。”杭州君亭Pagoda君亭设计酒店总经理杨亮说。
在江西赣江绿地铂骊酒店总经理朱磊看来,用心布置女性客房是酒店更应该花时间去做的事情。“比如,女性对卫生很关注,客房卫生死角是她们忌讳的。只有打消她们的顾虑,客人才能住得安心。因此,除了让布草看上去很新,我们还告诉女性客人很多物品已经经过高温消毒。在物品设计上也可以有更多思考,避免部分物品过于笨重,女性客人不便使用。”
为了让女性体验更加舒适,杭州滨江Pagoda君亭设计酒店按时令和季节,调整大堂和餐厅的植物、花艺。“让酒店空间布置更加温馨宜居,让她们放松身心。”杨亮说。
在餐饮方面,有的酒店为女性客人准备了美容养颜套餐,有的准备了减脂餐。“女性大多喜欢鲜花。酒店三五堂推出了花膳主题自助餐,从观春、闻春到品春,每一款花膳都能带给她‘春’的惊喜。鲜啤吧还特意酿造了一款清爽的‘小梨子赛松’,契合她的口味。”北京新国贸饭店副总经理张李泽说。(中国旅游新闻网)
3月1日,《南宁市会展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条例》提出,打造全国会展名城,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城市。
《条例》明确,实施“会展+”战略,加快会展业与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和培育与本地重点产业联动的会展项目,推动会展业与制造、商贸、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等特色节庆活动与南宁城市会展形象紧密结合,支持会展业品牌培育和保护,加强特色品牌会展的宣传与推广;支持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会展业聚集。
《条例》提出,鼓励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鼓励申办国际知名会展活动,鼓励会展企业加入国际知名会展行业组织,推动会展项目国际认证,提升南宁会展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培育境外组展办展能力。支持境内外举办单位、场馆单位和会展服务单位在南宁市设立机构、举办会展活动、开展项目合作、参与场馆运营,对其在通关便利、人才引进、金融服务、人员出入境等方面依法给予支持。
据介绍,接下来,南宁将积极发挥“会展+”溢出效应,构建集会展商务、会展创意、会展传媒、会展产业孵化、体验式消费于一体的“大会展经济生态圈”。去年,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规模以上展览活动85场、会议活动1180场,展会规模164万平方米,观展参会人次超过192万人次,会展业直接收入24.5亿元,对社会综合效益的贡献超220亿元,拉动周边商贸旅游和住宿餐饮消费迅速回暖。(中国旅游新闻网)
指尖“云游”文化场馆、数据构建用户画像、智能分析最新需求、动态调整服务板块……近年来,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在丰富数字服务手段、扩展数字产品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许多代表、委员观察到,公共文化数字化正让“在线”服务与“在场”服务更好衔接,一系列创新探索正在重塑新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
现阶段,围绕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线下智慧空间、智慧知识资源建设的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各地的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也已逐步从基础平台建设转向完善平台功能、细化服务颗粒度。不过,数字化和智慧化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人机交互的设计和智能体验的丰富性仍显不足,数字化服务内容的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有所欠缺等,无法更好满足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需求。
“我们要善用数字赋能,以AI互动、AR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认为,目前,多数公共文化场馆都有在线服务意识,积累了参观人数、使用时长、用户轨迹等数据,还应加大分析力度,努力提供“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以数字化手段构建的服务场景应有机融通线上、线下。结合文化场馆服务功能融合的实际,刘忠斌建议聚焦资源整合联动,推动文化场馆协同创新,推动数据的行业纵向贯通和区域横向联通,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供集成化、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新时代,图书馆要不断创新、升级服务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图书资源数字化可以让读者阅读更方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尤其是图书馆的古籍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既能展现古籍的内容,又起到了保护原件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认为,数字化有利于将古籍内容活化成为大家更易得到的形式,让书里的内容走进更多人心里。
陈红彦介绍,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互联网企业发起了“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以“让中国字源远流长,让好故事生生不息”为主题,以网文助力古老的甲骨文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如“阅字如愿”网络互动小游戏让读者尤其是小朋友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点击量超2亿人次,是古籍活化和传播的成功探索。“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为现代人与古人对话建立了渠道,新技术和古籍内容相结合,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近古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红彦说。(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陕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以推动“四个经济”特别是数字经济为突破,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依托数字科技创新赋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文旅企业积极抢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战略机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成果持续涌现,迭代升级、链式发展的陕西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2024年春节,两场不尽相同的数智体验刷新了全国游客和观众对陕西“资源型”文化旅游业的观感和期待:入驻大唐不夜城的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项目《唐朝诡事录》,让游客在虚拟现实场景中亲身体验“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乐趣;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通过AR技术让“李白”穿越时空与现场观众吟诵《将进酒》,一天之内就拉动西安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294%。
其实,数字技术早已被应用在我省文化旅游领域中,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文化娱乐、文旅消费方式。
吸引众多游客专程来陕打卡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是集唐风演艺、非遗展示、唐朝市井生活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商”融合创新典型,还是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AR、VR、AI等数字科技被广泛应用在街区的不同景观里,特有的“长安十二时辰数据中心”让街区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综合管理,独创的“开元通宝”消费交易体系将盛唐文化融入体验细节。在这里,游客似乎“穿越”到了大唐盛世。
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提供门票销售、分时预约服务的“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也不简单。作为全省智慧旅游总平台的“游陕西”,通过应用多项数字技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超过1400个景区门票产品,还整合收录了955个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并分类整理出25个经典景区名录、55个旅游排行榜,让旅游目的地、路线等信息一目了然。同时,“游陕西”通过对全省景区数据的一站式统筹,让旅游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相关数据信息,形成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2023年底,“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入选2023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
近年来,我省文旅企业不断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依托数字技术创新文旅场景构建、推出数字化消费产品、培育数智化文旅业态、促进智慧化管理营销,助推一批示范园区、试点项目、典型案例获评全国数字文旅优秀成果。(陕西日报)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4日表示,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外籍游客来华人数明显增长。中方欢迎更多外国朋友到中国来,将继续致力于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旅行环境。
毛宁说,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外籍游客来华人数明显增长。春节期间,入境游人数达323万人次,法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新增可免签入境中国的国家游客增长明显,上述国家春节入境游订单总量较2019年同期翻番。
毛宁表示,为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外交部推出“三减三免”,即减少签证申请表填报内容、阶段性调减签证费、简化来华留学审批手续、免采部分申请人指纹、免签证预约、对法德等国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为解决外籍人员移动支付难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指导支付机构提高绑卡效率、简化身份验证安排、提高移动支付单笔交易限额;北京推动重点商圈、景点、公园、酒店升级改造外卡受理能力,建立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上海在三星级及以上酒店、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等场所开通外卡POS机。此外,几大电信运营商在主要城市机场口岸新增多个服务网点,方便外籍人员入境办理手机号码。
“我们欢迎更多外国朋友到中国来,将继续致力于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旅行环境。”毛宁说。(新华社)
3月5日,民航春运收官。记者从中国民用航空局获悉,春运期间(1月26日—3月5日),全国民航累计运输旅客8345万人次,日均超过208.6万人次,较2023年春运增长51.1%,较2019年同期增长14.5%,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民航运输持续呈现高位运行态势,旅客运输需求充分释放,大众探亲访友、旅游出行需求旺盛。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春节假期前,学生放假、探亲、旅游错峰出行,旅客量稳步增长,2月7日达到节前高峰,运送220.8万人次;春节假期,2月10日过后,探亲流、旅游流相互叠加,客流迅速增长,假期后半段,返程客流更加集中。从2月14日起,连续5天单日旅客量超过230万人次,2月15日单日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达236.5万人次;春节假期后,客流逐渐回落,元宵节后迎来出行小高峰。
国内方面,旅客运输量排名前20位的航线%,北上广蓉等大型国际枢纽之间的骨干航线依旧热度不减。海南等地的避寒游、哈尔滨等地的冰雪游旅客量增幅明显,客座率持续处于高位。此外,随着交通、旅游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旅客避开热门旅游景区,选择到中小城市旅游。具体来看,南航在广州至上海、杭州,北京大兴至三亚、深圳等80多条航线上,调配宽体机型执飞航班6700余班次。旅游出行方面,冰雪游玩、候鸟度冬、访古寻幽需求明显,热门旅游航线集中在哈尔滨、三亚、海口、西安等地。在哈尔滨,南航共执行3300余班次。在海南,南航在三亚、海口两地共执行8800余班次,运送168.5万人次旅客。在西安,南航共执行3500余班次,运送62.9万人次旅客。(人民网)
春节后,沈阳故宫博物院游人众多。根据携程数据显示,2月26日至3月15日,目的地为沈阳的整体旅游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两成,其中,机票订单量较去年增长超三成。前往沈阳前三位的国内客源地为大连、北京、上海。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沈阳旅游市场又迎来一拨属于错峰旅游的“新热度”,节后旅游淡季展现出不一样的活力。为何沈阳能在错峰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让我们通过记者对沈阳各大酒店、景区、旅行社、旅行平台的实地走访和一组组数据,来感受春节后沈阳错峰旅游的独特魅力吧。
“今年沈阳全方位地迎接各方游客,我们作为从业人员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沈阳在春节假日和节后旅业的火爆,酒店行业十分受益。”不止一家沈阳酒店行业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春节假期结束后,大部分客源群体返工,学生们的寒假也快结束了,所以节后成为休闲度假市场。今年春节后的商旅客人,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不少。”沈阳一家酒店的市场销售总监向记者介绍说,这是因为今年春节在2月上旬,较去年春节时间要晚,而今年二月份的气候、温度更加适宜,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酒店行业的数字显示,今年错峰旅游市场中,来自北京的游客数量与沈阳本地游客数量相当,有时还要多于本地游客。这一变化离不开沈阳各方的努力,从“周末向北沈阳最美”沈阳城市推介会的举行,到开通中关村-北京朝阳高铁站免费送站服务,再到各路自媒体达人的亲身体验、倾情推荐,沈阳各方不断努力,通过一系列文旅活动和优惠政策,成功吸引并辐射到北京及周边市场的游客前来沈阳观光。
在景区方面,沈阳的各大热门景点在节后错峰出游中也有不俗的表现。沈阳森林动物园、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景点,在春节后的错峰游中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历史文化景点尤为受欢迎,游客们纷纷前来感受沈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数据显示,这些景点的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显著增长。据了解,沈阳森林动物园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七期间,接待了6800余名游客,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1%;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和沈阳金融博物馆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七期间,共接待了102000余人次参观,同比2023年春节假期后的41300余人次增长148%。同样表现亮眼的还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期间,共接待了110700人次参观,相比2023年同期增长超过3倍。(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