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应用型大学的制胜之道

2024-07-18 华体会体育登录地址

  大学可以有物理上的围墙,但一定不可以有知识上的围墙,应用型大学需要真正把根扎到各个地方

  能够把原理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我们的祖国最缺的,现在应用型大学也最缺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氛围

  要把人才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真正放到打通的平台上,通过一个组织模式解决原来的学科分割、专业壁垒等问题

  公共治理中怎么来实现科技向善?时空AI、低空经济如何改变生活?如何把杭州打造变成全球一流旅游目的地……浙大城市学院的2024年度星光大课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等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创新发展路径。

  年度星光大课是浙大城市学院品牌学术活动之一。围绕城市发展与治理进行跨学科、跨领域深度交流,为城市新未来提供前沿观点和专业经验成为这门课程的鲜明特质。

  如何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跳出“千校一面”窠臼,从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高教赛道中实现突围?怎么样打造高质量育人新生态,走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之路?这样的思考与实践,贯穿浙大城市学院的办学历程。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面临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存在着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行业人才需求匹配度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培养模式趋同等问题。需要围绕当前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在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过程中探索与产业相匹配的个性化办学方式。”浙大城市学院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党委副书记杨波说,“大学自身要激发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内生变革动力。”

  “这就要求我们把服务地方发展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育人理念改革的基本方向,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浙大城市学院发展委员会主席罗卫东说,“转公以来,浙大城市学院传承浙江大学‘求是’文脉,厚植杭城底蕴,已取得显著进步。”

  浙大城市学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现场教学(2023年7月6日摄) 浙大城市学院供图

  “城市‘生成’与城市‘构成’是怎样不同的城市发展逻辑?国土空间规划怎么样在宏观尺度体现多样性和紧凑度?”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杭州市市长的仇保兴向学生讲述当年杭州如何规划沿江发展。

  “从‘一号工程’到‘全国数字化的经济第一城’,再到‘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城市大脑从决策萌生,到全方面实施,再到高潮推进,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洪庆华以杭州城市大脑建设亲历者和建设者的身份,向学生介绍城市大脑的前世今生。

  这是浙大城市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的以属地城市为研究对象的《杭州通论》系列场景。杭州建城历史超过2000年,底蕴深厚,文脉流长。中山路的前世今生,南宋御街的精致繁华,大运河的千年蜿蜒……学校生于杭州、长于杭州,为杭州所滋养,但很多学生发现,自己在杭州求学,却未真正认识杭州。

  “进入大学就像来到一个小型社会,应对自己成长的社会环境有足够了解,学校依托杭州这座城市办学,杭州就是认识社会的窗口和‘实验室’。我们鼓励同学们走出课本,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了解杭州的土壤和空气,通过当地考验查证增进对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浙大城市学院学工部部长张美宁说。

  “人与城市的关系是所有青年学子的共同成长课题。城市需要怎样的人才,人在城市中的生产生活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大学教育内容。”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方洁也是《杭州通论》策划与主讲组的成员。

  浙大城市学院前身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2015年12月被确定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0年1月,教育部同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浙大城市学院,同时撤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建制,浙大城市学院由此转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超过11000人。

  “转公后,我们修订了300多项政策,大到人才评价制度,小到班主任、辅导员考评标准等。”洪庆华表示,各种旧的观念、认知、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会形成阻碍,需要全面梳理机制性问题,设立各项新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办法。

  “单纯以论文的发表数量作为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或许对其他学校适用,但并不适合浙大城市学院。”罗卫东谈到,如果把整个大学都变成一个培养转化能力的综合性场域,那这个场域的关键要素是教师。教师好比电影的导演,教育部门、行政部门是电影的制片人,教师要有很丰富的情境联想能力,也要能够预期电影在面向观众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响,并以此来设计影片中所有的文案和具体实施方案。

  “比如,邀请当地大数据局(现为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来上课,指导学生理解城市和数字之间的关系;邀请云栖工程院的架构师来讨论如何通过程序和算法联动具体场景等。这些教师都不属于高校体制,但都是‘导演’。”罗卫东说。

  育人空间的开放重构,不仅有实体办学空间的社会化拓展,还有数字化育人空间建设。

  2022年6月27日,浙大城市学院与杭州市西湖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围绕金属、陶瓷和复合材料开展3D打印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2023年2月8日,浙大城市学院与杭州高新区(滨江)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滨江创新中心,为推进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城市助力……

  “大学可以有物理上的围墙,但一定不可以有知识上的围墙,应用型大学需要真正把根扎到各个地方。”洪庆华说,城市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如果浙大城市学院这所狭义的大学,能够切实融入到城市这座广义的大学中去,把两个大学体系的壁垒打破,实现资源交换与能量交流,就能获得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

  2023年2月18日,杭州市两会现场,浙大城市学院学生金嘉诺带着《关于深入开展杭州记忆工程——讲好杭州故事》模拟提案获邀参加政协全会第一天的日程。这份在40万字报告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开展杭州记忆工程的模拟提案,获得了2022年度杭州市青少年学生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一等奖。

  “以前‘民主协商’、两会都是在课本、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参会经历,让我从书本走向了现实。”金嘉诺身着正装、携带模拟提案踏入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时,使命感和崇敬感油然而生。

  “相比于过去曾经开设的手工劳动课、劳动实践课、劳动技术课,当前的劳动教育已经上升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育人手段,不能只从一门课程的角度去理解。要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不能只坐在教室里讲劳动,也不能‘一窝蜂’‘一阵风’学劳动,更不能只对着‘作业打卡’评劳动。”浙大城市学院教授鲁明川说,劳动教育是全生命周期的教育,需要系统化、整体性、全方位推进。劳动教育要杜绝“一阵风”,必须建立可持续的课程教学体系,塑造长久性的教育氛围,最终实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2023年11月21日,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文艺带领50名学生走进中国杭州历史馆(杭州市方志馆),一件件珍藏的文物,一段段掩埋在时光长河中的故事,一个个为杭州开辟新天地的人物……同学们驻足细看、认真记录。

  “为什么杭州近代以来发生这样的变化?杭州为什么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勃勃生机?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参观之余,李文艺不忘向学生们抛出问题。

  “胜利的时候,请你们别忘记我们”,这是裘古怀烈士在1930年8月27日牺牲前留下的遗言。走近这些历史中的“同龄人”,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朱科逸深受触动。

  “学生所感受到的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课堂理论灌输,而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世界的全景式育人场景,使思政教育既跃然眼前又润物无声,不仅有筋骨有温度,而且有活力有朝气。”浙大城市学院“行走的思政课”专项工作小组副组长张兰欣说,我们大家都希望思政课不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而是启发学生们深入思考。

  2024年3月,浙大城市学院公共空间的几处“微展廊”,分别展览着各专业学生的书法作品,第一次上课的作品与学习一学期之后的作品同时展出,前后差距明显,吸引不少同学驻足、点评。

  “虽在书写技法上还略显稚嫩,但书法文化对于学生修身养性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已初见端倪。”浙大城市学院体育美育教学部副部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马青说。

  “人人会欣赏,回家写春联”,这是洪庆华对同学们的寄语。浙大城市学院的每位学生进校时,都会收到一套文房四宝作为礼物。学校在全国非书法专业院校中首家设置学分制书法课程,整合学科优质师资推出考古学、历史学类公共选修课程,以学生需求为依归,开设艺术进阶类课程,形成分层分类美育课程体系。

  “书法是最抽象的艺术,又是实践的艺术。学生掌控毛笔写就一个点划、章法、字形都比较美观的字的过程,是一个支配感的培养,这种训练会形成一种均衡的感觉,慢慢内化为均衡、全面的看法。”马青说,希望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这种修习将来能持续一生,受惠一生,哪怕没有增进其他的能力,仍可以增进他个人的幸福。

  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美育等,都是浙大城市学院教育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扎根这片沃土茁壮成长。

  “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生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这个教育生态中的重要部分。应用型大学一定要着眼于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激活学生内在的融贯能力。能够把原理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我们的祖国最缺的,现在应用型大学也最缺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氛围。”杨波说。

  “您对地铁站周边的交通换乘设施是否满意?您最希望地铁出行哪方面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龙翔桥站出口,身穿红色T恤衫、佩戴定制调查证的浙大城市学院学生向行人发放调查问卷。

  “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建设的‘城市数字治理’科教创新综合体,我们既有核心成员,又有外围成员,覆盖校内的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组团。这个团队也能成为智库,为校外机构提供服务。”方洁说。

  “比如,我们研究杭州交通治理问题,就是由55名来自相关学院的教师带领544名学生,选取杭州市50个换乘站点和人流密集站点,和已开通的241个地铁站点进行地铁接驳设施调查,用一周的时间进一步探索百姓出行习惯和多元需求,摸清公共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负责课题调研的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院长鲍海君介绍。

  通过梳理分析调研数据结果,调研组将最终得到“三张清单”——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需求清单、地铁站点“一站一策”规划方案实施的评估清单、师生通过调研体验发现的问题清单,为杭州市开展交通治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解决杭州现实问题。

  “科教创新综合体是一个还在逐渐完备的组织创新改革方案,这也将变成浙大城市学院真正确立特色的最重要的组织变革。”杨波说,学校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慧康养”“智慧交通”“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数字治理”“城市安全”“国土空间规划”“国际文化旅游”等八个领域布局建设了科教创新综合体。

  “杭州城市大脑探索的是利用数据解决城市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城市利用好资源,提升效率,将城市数字化真正落地。”杭州城市大脑技术总架构师,云计算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创新班的课堂上说。

  据了解,全国首创的“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实行单独建制,每年从全校各个专业逾3000名二年级本科生中择优选拔。为了让学生所学与城市数字治理实践无缝对接,创新班实施双导师制,除了学校教师,与城市数字治理紧密相关的相关的单位的负责人组成校外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一线实践和实习锻炼的机会。

  “‘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是学校在人才教育培训改革方面的一次创新探索。”方洁说,大学作为社会系统中“教育、科技、人才”科教融合的支撑单位,学科建设创新发展要适应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的需求和变化。

  “课程资源可以不设上限,越多越好。目前浙大城市学院有2425门课,而一所真正的高水平大学应该至少有4000门课。我们学校的专任教师加在一起总共不到800人,教师数量不足以开设那么多课程,所以必须要聚集相关教学资源,形成具有虹吸效应的课程集。”杨波说,“学校需要加大真正的‘硬课’、基础课和通识课的数量,同时也加强教学管理。”

  比如,学校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合作的民事强制执行特色班,由双方共建课程师资,来自法院的师资会把很多执法现场的问题、经验做成案例带到课堂上分享。学校的学分设置优先保障那些真正的“硬课”和校企合作课程,增加这两块课程的知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大有裨益。

  “我们探索创立的科教创新综合体,就是要把人才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真正放到打通的平台上,通过一个组织模式解决原来的学科分割、专业壁垒等问题。”罗卫东说,“这条路走通了,就会成为大学本科教育变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经验,希望将来也可成为‘浙大城市学院模式’。”■

hthcom下载专业承接酒店,医院等场所的整体卫浴,整体卫生间,装配式卫浴设施等设计、定制、安装、售后为一体。咨询热线:18562518025(微信同号)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华体会体育最新手机版登录地址-hthcom下载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鲁ICP备19014708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